社区党员活动室是基层党建的“神经末梢”,承载着组织生活、学习教育、服务群众等多重功能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,既满足多样化需求,又避免功能冗余?答案或许就藏在“加减法”的智慧中——通过科学取舍与精准配置,让活动室真正成为党员想来、爱来、常来的精神家园。
做好“加法”:让功能与服务“活起来”
加“复合功能”,破除单一标签
传统活动室常被定义为“开会场所”,导致使用频率低。可尝试叠加多元功能:
学习角:配置可移动书架与电子阅读屏,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;
议事厅:设置圆桌讨论区,鼓励党员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;
展示窗:用照片墙、荣誉柜呈现党员风采,增强归属感。
通过“一室多用”,让空间随需求“变形”,提升使用率。
加“科技赋能”,突破时空限制
引入智能设备激活场景:
安装交互式触控屏,实现党课视频点播、在线答题;
设置“云端留言板”,让流动党员远程参与组织生活;
开发活动预约小程序,简化场地使用流程。
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拉近党群距离的纽带。
加“人文温度”,营造家的氛围
在细节中传递关怀:
增设“党员心声墙”,用便签纸记录微心愿;
摆放绿植与手工艺品,弱化行政化气息;
为老年党员准备放大镜、老花镜,体现适老化关怀。
让活动室既有“党味”,更充满“人情味”。
善做“减法”:让空间与形式“轻下来”
减“物理隔断”,打开空间格局
避免封闭式布局,采用玻璃隔断或可移动屏风,保持视觉通透性。例如:
拆除固定办公桌,改用折叠式家具,腾出活动空间;
将储物柜嵌入墙体,减少空间占用。
开放式的环境更利于激发交流与互动。
减“形式化装饰”,聚焦核心功能
警惕“重装修、轻内容”的误区:
减少标语堆砌,用“党员承诺墙”等互动装置替代静态展板;
简化会议流程,用“微党课”“情景剧”等生动形式替代长篇报告。
形式从简,但教育内涵要更厚重。
减“行政化距离”,拉近党群关系
拆除“台上台下”的物理距离:
将主席台改为共享长桌,领导与党员围坐交流;
用“党员值班岗”替代固定接待台,鼓励主动服务。
空间布局的改变,折射的是工作作风的转变。
“加减法”的平衡点:以需求为导向
“加减法”并非简单取舍,而是动态匹配社区实际:
老旧小区:可做“空间减法”,通过折叠家具、立体收纳释放活动区域;
年轻群体多:可做“科技加法”,用VR党史体验、线上党课吸引参与;
老年党员集中:则需在“适老化设计”上做足加法,如无障碍通道、急救设备等。
定期收集党员反馈,让空间随着需求“生长”,才是设计的核心逻辑。
社区党员活动室的“加减法”,本质是功能与情感的双重优化。减去冗余,是为让核心价值更突出;加上温度,是为让组织生活更走心。当活动室成为党员成长的“加油站”、党群互动的“连心桥”,基层党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才能真正打通。
聚桥文创,专注文化科技场馆建设!
做展馆,找聚桥!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