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,党群服务中心正从传统的“办公型”“窗口型”阵地,向融合服务、凝聚、引领功能的综合性平台转型。面对群众日益多元、动态、即时的需求,简单的功能堆砌已难以为继。实现真正升级,需遵循“三步法”:以故事串联空间、以科技促进互动、以机制驱动增效,构建有温度、有活力、可持续的服务新生态。
第一步:串联——从物理拼接走向情感叙事
许多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齐全却“形散神不聚”,根源在于缺乏主线。升级首在“串联”,即打破功能区割裂,以一条清晰的情感或行动逻辑,将空间、服务与文化编织成完整叙事。
在机场、车站等场景,可围绕“归途”主题,打造“启程·初心—途中·守护—抵达·温暖—再出发·力量”四段式动线。入口处设置“红色航线图”,唤醒党员初心;中段集成党员先锋岗、应急服务台,体现组织守护;深处营造“家的客厅”,提供茶饮休憩与本地文化展示;出口前设立“心愿墙”与“建议箱”,形成服务闭环。空间不再是孤立模块,而是一场关于归属与关怀的沉浸体验,让党建可感可触。
第二步:互动——从单向供给走向双向奔赴
传统服务多为“我提供、你接受”,缺乏参与感。升级重在“互动”,通过科技赋能与机制设计,激发群众主动参与,实现党群关系从“你和我”到“我们”的转变。
引入智能交互系统:扫码即可参与“微心愿认领”,群众既是服务接受者,也可成为提供者;AR打卡墙让党史学习“动起来”,青年党员在趣味互动中接受教育;线上小程序集成“活动预约”“服务评价”“民情上报”功能,实现“指尖互动”。线下则设置“民情茶座”“议事圆桌”,定期邀请居民共商社区事务。党员与群众在对话中建立信任,在协作中深化联结,服务由此成为情感纽带。
第三步:增效——从资源消耗走向价值再生
服务效能不应仅看“办了多少事”,更要看“创造了多少价值”。升级终在“增效”,即通过机制创新,实现空间、人力、时间的高效复用与价值放大。
推行“分时共享”模式:白天为旅客服务站,夜间转为“外来务工夜校”或“青年自习室”;周末变身“红色市集”或“亲子工坊”,空间利用率提升200%。建立“党员积分+志愿服务”联动机制,服务可积分、积分可兑换,激发党员持续参与。同时,将群众诉求数据化分析,形成“需求热力图”,精准优化服务供给,避免资源错配。
“串联”是骨架,“互动”是血脉,“增效”是生命力。新时代党群服务中心的升级,不是一次装修或设备更新,而是一场系统性重构。唯有以叙事串联空间、以互动激活参与、以增效保障可持续,才能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“红色磁场”、服务群众的“暖心驿站”、基层治理的“智慧枢纽”,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。
聚桥文创,帮助客户提升文化与品牌价值!
党建文化建设一站式服务
全国服务热线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